尉迟偕对朝中之事其实并不太感兴趣,虽说他们这些人自小受到的都是出将入相的教导,可对于尉迟偕而言,他还是喜欢领兵在外的日子。
这是统领重兵之人的正常想法,兵权这个东西,不是你想放下就能放下的,同样在很多时候,也不是朝廷一纸调令就可以让一位大将军毫无怨言的交出兵权的。
一位大将军,看似是一个人,实则牵系着无数人的身家性命。
作为坐镇一方的军中重将,尉迟偕也不可能对朝廷的动向一无所知,更何况他的兄长还是兵部尚书。
家书往来的时候,朝廷大事小情都会有所提及。
比如说这次朝廷撤军的诏令到了他手中,随后就有家书从长安发过来,比之诏令也差不了几天。
尉迟信在信中没有多说其他什么,只叮嘱尉迟二郎稳住军心,谨慎撤军,莫要做出违背诏令之言行。
虽说以防万一,没说太多,尉迟偕还是心领神会,撤军的诏令定是陛下亲口决断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。
…………
子嗣渐多?尉迟偕心中不由微微一动,“唯愿陛下能身康体健,事事顺遂,嗯,我记得去年的时候好像宫中要采选来着吧?
军中的几个偏将还到我这里来打问,怎的后来没了消息?”
李子柔暗自皱眉,这位大将军问东问西的也没个着落,这是好不容易见了位京官,所以便揪住打问不休吗?
其实寒暄过后,他已经想着怎么跟这位大将军说说出使的正事了。
两人不熟,所处的职位也毫不相干,哪有那么多话说?偏偏这位好像很是健谈的样子,让李子柔心里颇有些诧异。
不过他还是耐心的回道:“从元贞二年小选过后,宫中年年都说要来一次大选,尤其是元贞三年平定窦建德,萧铣之后,呼声最为高涨。
可陛下总是以天下方定,民心思安,不宜多事为由推迟,去年也是如此,只不过皇后娘娘趁着陛下北巡之际,又举行了一次小选,稍稍充实了一下宫闱而已。”
尉迟偕笑道:“陛下向来爱民如子,凡劳民伤财之举,就算说的天花乱坠,到了陛下那里多数都要搁置一旁。
少卿是不晓得,当年在晋地时,陛下忙于军务,膝下一直空虚,陛下也不好女色,那会可把大家伙给急坏了,好在没几年就有了秦王殿下。
对了,我记得秦王殿下是陛下称汉王时所出,今年有十二了吧?”
李子柔激灵一下,立马打起了精神,“这个……我还真不太清楚,应该是差不多吧……”
尉迟偕看他那小心翼翼的样子,不由哈哈一笑,这事他还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说的,哪用得着这么讳莫如深?
他和兄长通信的时候,尉迟信对此事也说的很明白,皇长子乃皇后娘娘所出,又已出宫封了秦王,晋太子位是早晚的事情。
也许将来会有所变故,可按照现在的情形看来,太子之位根本不做第二人选,所以又有什么不能说的?
本来他还想稍微打问一下秦王性情如何,能有陛下几分风采等等,不过看李子柔的样子,这些话也就不用问了。
他一个边将追着问秦王如何如何,好像确实有点不妥。
…………
李子柔抿着肉汤,他这会其实也明白了过来,眼前这位大将军是开国功臣,跟随皇帝征战天下,是最得皇帝信重的那一拨人。
说起话来难免有些持宠而娇的姿态,对于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来说,让他讳莫如深的话题,人家不一定在乎。
如果不是陇西李氏……
李子柔有些郁闷的想着,陇西李氏出了个李渊,可把大家给害苦了,也不知道元贞一朝能不能把事情揭过去。
不过稍微想了想,他也放松了下来,有这位大将军在,他一个鸿胪寺少卿有什么不能说的呢?这里就他们两个,就算说错话了,这位大将军难道还能参他一本?
“秦王殿下是去年秋冬之际出宫就封的,将军应该晓得的,殿下未能直接晋太子位,而是封了秦王,那么按制就得等上三年了。”
听了这话尉迟偕脸上的笑容一下真实了起来,就说嘛,没点胆量而又谨小慎微之辈怎么敢出使突厥?
至于秦王还是太子,他就是打问一下,没什么探知的兴趣,他们兄弟的一身荣辱全都系于陛下。
他最想听到的就是陛下身体康健,英明神武一如往昔的消息。
“朝中有很多人想要陛下立太子吗?”
“那倒不是,只是有了太子,传承有序,能让人安心一些。”
尉迟偕点了点头,这是实话,太子立的越晚越让人担心,不如早早定下,大家也就不用想那么多了。
只是这些跟他没什么干连,如果他一个领兵在外的将领上书请立太子,那得是多蠢的人才办的出来?
两人又说了一会,多是朝中人事上的变动,近一年来,因科场舞弊案引发的动荡已经蔓延向了各道。
因文选舞弊而落马的官员不知有多少,按照李子柔的话说,这是清除前隋流毒,当然了,这也可以看做是大唐官方的最终说法。
到底是谁在当中推波助澜,又是哪个被水淹了,即便是长安城中,也是众说纷纭,能看得清全貌的寥寥无几。
尉迟偕远在边地都被惊动到了,可见波及范围之广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m.qingdouwx.com)北雄新青豆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