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军拿下荆州后,荆湘的局势迅速改变,明军虽然为荆州只付出了微小的代价,但是也浪费了十多天的时间。
这些时间,也足够湖广总督李荫祖反应过来了。
明军的战绩神乎其神,看着声势浩大,加上刘贵龙又胡乱吹嘘,让他对明军的整体实力理解出了偏差,而湖北的兵力又空虚,所以不得不整体收缩防线。
将兵力辎重全部收缩到襄阳和武昌,其他地方则全部丢给了明军。
不得不说,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,看似让出大片的土地,但是也遏制了明军的攻势,让整个湖北的局面趋于稳定平衡。
清军其他州府的防御力量被抽调一空,让明军轻而易举的占据,荆门、安陆、甚至随州、汉阳四府都落入明军之手。
襄阳与武昌被彻底隔绝了。
但是到了这个地步,朱肆也知道明军再也扩张不动了,不仅连喂到嘴边的黄州府都不敢吞,连汉阳府都只草草布置两千辅兵防守。
明军在得了荆州近一万降兵后,进行整编裁撤,共得三万两千战兵,三万五千辅兵。
荆州乃是重镇,不仅水运发达,又在江汉平原中央,更可以作为长沙的门户,不容有失。所以布置了八千战兵与一万二千辅兵。
除此之外,最重要的便是随州了。
随州在襄阳的西南,中间是连绵的大山,东边更是雄闻天下的大别山和桐柏山,也和荆襄走廊类似,形成了一个随枣走廊。
从这里可以出奇兵袭击河南的信阳,一举进军中原。
可以说也是一个战略要地,但是李荫祖将随州丢给明军,可不是由于他是一个草包,而是特意留给了明军一瓶带毒的糖水。
随州重要,但是比之襄阳,那就是远远不如了。
襄阳在荆襄走廊的关键节点上,所谓荆襄走廊,顾名思义,北方要想伐荆,就必须走此道,因为襄阳在三座竖型的大山脉中央,又有汉江的便利,可以直接走水运连通武昌,还可以以此辐射整个江汉平原。
而襄阳又在随枣走廊的尽头,襄阳一封闭,就只有他攻打随州的份,随州要想反击,则需要耗费更大的力量。
因为随州到襄阳这段距离没有水运。
并且随州到信阳的小道有平靖、九里两关,在河南的清军手中控制。河南不像荆湘这样空虚,明军想要以此奇袭就非常困难。
但是随州南段又有陨河与府河,可以直通武昌。
北可攻襄阳,南可下武昌,东可出河南,让人放弃实在让人肉疼。
所以明军即使知道是清军留下的陷阱,也必要囤积重兵,六千战兵,六千辅兵。朱肆更是不得不放大将王国玺在此看守。
随州的西南方向便是安陆,不仅是连接随州与荆州的州府,更是隔绝襄阳与武昌的通道,所以这里也得屯重兵,三千战兵,三千辅兵。
而后是荆门,两千战兵,两千辅兵,汉阳两千辅兵。
明军的兵力像是撒豆子一般迅速减少。
能够用于野战的战兵只有一万多,这点兵力是无论如何也攻不下将兵力集中的襄阳与武昌。
清军依托两大重镇,进可攻退可守,总算让荆襄局面保持平衡。
并且随着清廷反应过来,会不断增兵襄阳与武昌,这里以后会是明清双方的主战场,所以此地必须要有一个绝对让人放心的人来镇守与统辖。
面对这种局面,明军上下默契的知道,应该让晋王出马了。
朱肆也不迟疑,立即就写了一封诏书,招李定国来荆州主持大局。
诏书八百里加急飞往昆明。
在昆明的这段日子里,李定国过的并不舒服。
倒不是因为天子让他远离战场,有些冷落他的意味。
到了这个地步,沦落对他而言,更像是一种保护。
李定国在昆明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。
他被昆明的内阁文官给架住了。
那日朱肆执意离去,雷跃龙、方瑞士,张佐宸等直接挂冠闲赋,尽管朱肆没有批准,但是他们已经全然不理国政。
大明文官本就匮乏,战事结束后,又百废待兴。
但是现在事务无论大小,内阁处理完意见后,甚至有些奏章直接连票拟都没有,就直接送到晋王府让他定夺,就连让太子返回昆明这种事情也是一样。
简直拿他李定国当皇帝一样对待。
李定国每日如坐针毡,他知道这是内阁文官心里憋着一股气,是用一种看笑话的心态在对待他,只要他表现的稍有僭越,指不定会招来什么口诛笔伐。
同时这也是内阁官员,六部九卿对于天子的怨望。
既然天子这么信任晋王,甚至不惜以命相救,那么就看看你这个宝贝晋王能不能完全替你治理好这个国家。
在古时,臣子常以美人自比,以男女自比君臣,从屈原的《离骚》开始,这种比喻在诗词文章上比比皆是,如今内阁九卿这模样,不恰恰是女子吃醋的模样吗。
李定国长于军略,短于治国,骤然让他处理,怎么不纰漏四出。
内阁文官对此也是视而不见,文官们这种风气也让原本偏向晋王的文官也保持沉默,甚至连孙顺和金维新对待晋王都不再执主公之礼了。
到这个时候,他们越是与晋王亲近,越是会让别人抓到辫子,为了不引起天子猜忌,他们也会刻意保持距离,这既是为了大明,也是为了晋王的名声着想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明在逃天子请大家收藏:(m.qingdouwx.com)大明在逃天子新青豆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